自后汉迄今,千载以来,皆谓三阴寒邪不传,且以伤寒传经阴邪,谓为直中,抑知直中乃中寒之证,非传经之邪耶!是皆未曾熟读仲景之书,故有此误耳!如论中下利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,温里宜四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,此三阳阳邪,传入太阴,邪从阴化之寒证也。程应旄曰:痉病有同有独,固以其独者名之矣。
言以二、三日少阴之但欲寐,至四、五日反变为心中烦不得卧,且无下利清谷咳而呕之证,知非寒也,是以不用白通汤;非饮也,亦不用猪苓汤;乃热也,故主以黄连阿胶汤,使少阴程知曰:二、三日邪在少阴,四、五日已转属阳明,故无呕利厥逆诸证。死难成于六、七日之后,而机自兆于六、七日之前。
林澜曰:伤寒发热者,寒已成热也。 盖少阴中寒,必由太阳而入,故宜灸其穴。
虽外无阳证,惟身微热,内无满痛,祗大便难,亦为热实,故曰:此为实也。此条比前条虚寒更甚,故不但攻其热必哕,即饮水亦哕也。
师言夜半手足当温,两脚当伸,如其言者何也?下利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热,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。
若热微汗出,知邪微欲解,下利必自止,故令自愈也。 <目录>卷二\辨坏病脉证并治篇于桂枝汤方内,更加桂二两,成五两,余根据桂枝汤法。